close

 

和上次看米羅特展一樣,先在館內四樓的卡提撒克午餐。週四終於在倒數第四天,和超級好友來到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莫內特展。其實去年11月早就透過i bon買了兩張票,因遲遲找不到伴,才會拖了這麼久,感謝超級好友專程請假陪我,不僅請我吃中餐,還買了司康讓我帶回家,超級好友可不是叫假的啊!

 

向來對風景就是風景、人物就是人物的具象畫沒太大興趣,當然對莫內的了解也不深,行前才知原來「印象派」又被稱作「外光畫派」,就是戶外寫生的意思,因當時歐洲的畫家多半於畫室運用蠟燭、油燈或窗外透進來的光線作畫,因此,年輕畫家打破傳統,到鄉下、樹林或海邊寫生,在當時可是相當前衛的作法。

 

因展期已接近尾聲,連下幾天的雨也停了,當天前去參觀的民眾還不少。這次展區共分為,朋友與肖像畫諷刺漫畫光影詩篇莫內花園永恆莫內,共五個區域。「朋友與肖像畫」這區較無特別感受,倒是有幾幅雷諾瓦筆下的莫內,他也是印象派發展史上的領導人物之一,這才發現原來莫內稱得上是位美男子呢!

 

諷刺漫畫中的「波爾多葡萄酒」讓我留下深刻印象,酒瓶上類似糟老頭的人頭,充滿童趣感,少年時代曾經是漫畫高手的莫內沒繼續朝這方面發展還真可惜。其實讓我最有感觸的是光影詩篇,「倫敦國會大廈-泰晤士河上的倒影」、「倫敦查令十字橋-霧中煙雲印象」、「挪威風景-藍色房屋」,還有「柯荷茲河谷-傍晚印象」中詮釋飄流的河水,夕陽下水波的層次表現令人讚嘆。

 

超級好友就讀大班的女兒說,莫內花園中的「睡蓮」像石頭,小女孩的反應非常直接、有趣,還有她以為「倫敦國會大廈-泰晤士河上的倒影」中的大廈是長得長長的草,小朋友的思維好純真、好可愛;超級好友覺得「紫藤」有種未完成的感覺;我覺得1903年完成的「睡蓮」頗有攝影中強調的『近、中、遠』的感覺。

 

永恆莫內是莫內在後期罹患眼疾所畫下的,「由玫瑰花園望向吉維尼住屋」、「日本橋」,不知是否為色彩運用的緣故,讓我覺得像向上延燒的火焰,彷彿有種燃燒生命之感。有趣的是,現場有不少參觀者站在不同時間畫下的幾幅畫風頗抽象的「日本橋」作品前面,認真地端詳著到底『橋』在哪裡

 

 

看完展,不忘在出口處購買周邊商品做為紀念,有書籍、複製畫、明信片、筆記本、資料夾、胸章、包包、雨傘、卡片貼等等,我挑了兩個睡蓮的螢幕擦拭貼,一個收藏,另一個拿來使用,替我"未來"的智慧型手機做準備。

 

透過這次的展覽,讓我對這位印象派大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,同時也對油畫有了新的看法。後期因罹患眼疾,幾近失明,依舊不放棄自己熱愛的事物,持續提筆作畫直到生命的盡頭,不向命運低頭,莫內所展現出的強烈意志力令人感佩。

 

 

『就是愛牛排』咪媽媽文字‧攝影

歡迎加入咪媽媽的粉絲團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咪媽媽 的頭像
    咪媽媽

    咪媽媽的魔法廚房

    咪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